第六届国家图书馆
“文津图书奖”获奖图书阅读推荐
1、《重新发现社会》,熊培云著,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
2、《1944:松山战役笔记》,余戈著,三联书店2009年8月出版
3、《朱镕基答记者问》,《朱镕基答记者问》编辑组编,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
4、《DNA:生命的秘密》,(美)詹姆斯·沃森,(美)安德鲁·贝瑞著;陈雅云译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
5、《别对我撒谎: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》,(澳)约翰·皮尔格选编;牟磊等译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
6、《网民的狂欢》,(美)安德鲁·基恩著;丁德良译,南海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
7、《七十年代》,北岛,李陀主编,三联书店2009年7月出版
8、《我们台湾这些年:1977年至今》,廖信忠著,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
9、《蚁族: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》,廉思主编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
10、《“中间地带”的革命: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》,杨奎松著,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
新中国的成长与未来:
《重新发现社会》
直面唐德刚二百年转型预言,详解中国如何走出“历史三峡”。上世纪初,梁启超著就《新民说》,国民精神为之焕然;一百年后,熊培云结撰“新国说”,中国重新发现社会。梁文道作序,感慨写作此书的天命本应该由他来完成。陈志武推荐,相信这是中文世界一部让人感激的作品。《重新发现社会》对身处“历史三峡”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,内容涉及政治、经济、社会以及历史、文化、互联网等领域。作者以“中国,重新发现社会”为大脉络,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,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。如何超越左右纷争,重建国家伦理底线;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、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,即在“自由即秩序”的条件下建设一个“新新中国”,是本书探讨的重点。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,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。
在线阅读:http://vip.book.sina.com.cn/book/index_122390.html
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:
《1944松山战役笔记》
余戈写的是真正的战争。他写的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具体的战役战斗——1944年发生在滇西的松山战役。就内地半个多世纪来研究抗日战争史而言,余戈写的这本书,有两个突破,或称两个“正视”:其一,正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;其二,正视侵华日军在军事行动上的严密作风。这是历史的态度。国民党军,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是我们殊死拼杀的敌人。在抗日战争中,它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日同盟军。面对共同的民族敌人——日本侵略军,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,都曾为捍卫自己亲爱的祖国浴血奋战、流血牺牲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共同回眸那一段难忘的战斗岁月。
在线阅读:
http://data.book.163.com/book/home/009200180003/0000FGad.html
《朱镕基答记者问》
《朱镕基答记者问》收录了朱镕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、总理期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和在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。本书分为4个部分,每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。第一部分,朱镕基同志自1998年3月担任国务院总理后,先后在九届全国人大会议5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。当时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新华网进行了现场直播,世界各大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。第二部分,朱镕基同志接受外国记者采访。采访内容境外媒体当时报道过,国内尚未公开发表。第三部分,朱镕基同志在境外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。国内外媒体对此曾做过综合报道。该书历时两年,经过二十余位编辑人员根据音像资料、文字记录整理而成。此书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政府积极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,深化粮食流通、投资融资、财政税收改革,抑制通货膨胀,整顿股市,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;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、保障人权,进行住房、医疗和文化体制改革;在香港、澳门地区实行“一国两制”,推进祖国和平统一;以及中国政府积极争取加入世贸组织、与世界各国增进互信合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等等。
在线阅读:http://read.dangdang.com/book_5478
《DNA:生命的秘密》
作者权威:DNA之父,诺贝尔奖得主,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。
本书内容贯穿遗传学发展历程,以里程碑事件为主线来讲述,虽然涵盖全面但是重点突出,深入浅出而且幽默诙谐,读者可通过此书轻松了解遗传学上最重要的知识和事件。
本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,作者大量讲述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天才科学家的有趣故事,以及遗传学与民生、法律、医药等领域的密切关系,而这些领域与所有人都是息息相关的,因此这也是一本非常贴近现实问题的书。
图片精美丰富:包含众多与故事相辅相成的精彩图片,以及珍贵历史性照片。
这是一部关于遗传学的简单历史,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开始,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,再到最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,这过程堪称跌宕起伏。其中不乏合纵连横,斗财斗智,充满完美合作的同时也充斥相互拆台,甚至有时一项科学研究的完成似乎全看运气。
这也是一部关于科学天才的有趣故事,他们是天才,但同时也是普通人。有人笃信宗教,有人是社会主义者;有人喜欢越野机车,有人酷似摇滚乐手;有人爵位也不放在眼里,有人为了自身利益不顾人类福祉……
这还是一部包含了轰动当时的社会经典案例全集。希特勒那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就是起源于科学家所谓的“优生学”吗?克隆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吗?基因改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?当克林顿总统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完成时,人类已经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了吗?辛普森杀妻案中,DNA技术到底是在公平执法还是放走了罪犯?人性本恶还是本善?
这更是一部事关人类医疗前景的未来之书。哮喘、老年痴呆症、精神分裂症、先天性心脏病、糖尿病、癌症,以及艾滋病……种种困扰人类生活,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,都会在遗传学不断发展的未来得以预防和治愈吗?现在不能达成的困难在何处,是客观原因还是人为原因?科学的道德标准和社会的道德底线相差十万八千里吗?到底是什么力量阻碍了遗传学在医疗上的贡献?
以上种种故事都将在本书中一一生动呈现,以上种种问题的答案都将在您阅读本书时逐渐清晰。调查显示,读者在阅读本书时,普遍存在拍案大笑、唏嘘不已、眉头紧锁、对天发呆和会心一笑等复杂表现。如果您也出现上述情况,纯属正常。
《别对我撒谎:
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》
在过去几十年中,“新闻调查”(Investigative Journalism)逐渐被用于专指那些敢于揭露不公、恶行,特别是揭露滥用权力的报道。如今新闻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非议,赞美这些新闻调查中的上乘佳作和这一技艺的最出色实践者,此其时也。这本选集选入的报道有文章、有电视节目底稿、也有书本的节选,每篇都深入到官方沉默伪装的背后,揭示出令人不安的重大真相。约翰·皮尔格(John Pilger)选编这个选集,也是在向他最钦佩的人们致以职业的敬意。在这些人中,有著名的丑闻记者:报道美来村大屠杀的西摩·赫什(Seymour Hersh)和揭露洛克比空难掩盖丑闻的保罗·富特(Paul Foot);也有勇敢的目击证人:原子弹爆炸后第一个进入广岛的西方记者威尔弗莱德·伯切特(Wilfred Burchett)和1990年代定居加沙地带进行报道的以色列记者阿米拉·哈斯(Amira Hass);他们中还有特立独行的侠客:德国化身卧底记者京特·瓦尔拉夫(Gunter Wallraff)和撰写《美国式死亡》的杰西卡·米特福德(Jessica Mitford)。本书涵盖了过去50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、丑闻和抗争,从玛莎·盖尔霍恩(Martha Gellhorn)笔下1945年被解放的纳粹达豪(Dachau)集中营,到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后的血腥杀戮。期间这本书还见证了越南、柬埔寨、东帝汶和巴勒斯坦等地人民所遭受的不公不义。约翰·皮尔格为每一篇报道都作了导读,并佐以针对报道作者的个人见解。他还为这本选集写了一篇激昂的序言,认为本书所赞赏的这种新闻调查理念正面临某些势力的颠覆威胁,这些势力正是新闻调查本应反对的敌人。综观全书,它通过现代最顶尖记者的报道铺陈出这个时代一部非凡的“秘史”。这本书也是一个对全世界记者的动员令——时不我待!本书几乎预告了西方主流媒体所谓自由、公允、公正神话的破产。
《网民的狂欢》
在Web2.0的世界中,我们的世界观、我们的文化正在遭?大批“业余者”的攻击。网络“剪贴文化”窃取了学者、艺术家、编辑、制片人辛勤创作的成果。网络博主的个人意见成为引领大众的舆论指标,YouTube上的自制视频取代了电视网,数字盗版压垮了音乐产业……面对业余玩票凌驾专业考虑、智力成果在网络上免费下载,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,?如何重建信息的专业性和版权保护系统?作者并不反对科技,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对人类价值观、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。尤其是当一知半解的业余者与受过训练的专家变得模糊难辨,让人开始质疑信息的可信度之际,真相将成为...
在线阅读:http://read.dangdang.com/book_10221?ref=read-3-C
《七十年代》:
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
听敌台的阿城、“偷书”的朱正琳,画《西藏组画》的陈丹青、创办《今天》的北岛,“太阳总队”的张郎郎、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、工人蔡翔、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……本书讲述了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,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长大,虽然年龄上有些差异,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,逐渐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、最有能量、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、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。本书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,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,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,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。
在线阅读:http://lz.book.sohu.com/serialize-id-13489.html
《我们台湾这些年:1977年至今》
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。讲述30年来政治巨变下,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,老老实实,有点儿风趣。本书从1977年写起,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。
关于真正的台湾,你又了解多少?
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。
我明白,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,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;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 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?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?
其实,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,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。
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,台湾局势骤然微妙;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,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,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;接下来的几十年,李登辉、陈水扁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,台湾社会风起云涌,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,都卷入其中,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;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,也给我和我的家人,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。
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,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,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,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。
读完本书,您多半会感叹一声:这些年,原来大家都不容易!
《蚁族: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》
“蚁族”,是对“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”的典型概括,是继三大弱势群体(农民、农民工、下岗职工)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:受过高等教育,主要从事保险推销、电子器材销售、广告营销、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,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;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,绝大多数没有“三险”和劳动合同;平均年龄集中在22—29岁之间,九成属于“80后”一代;主要聚居于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,形成独特的“聚居村”。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“弱小强者”,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。全书二十万字,几十幅图片,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和发人深省的图片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“80后”,“天之骄子”的光环不再惠顾这一群体,他们比普通人有着更多令人堪忧的现状、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……他们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最敏感的群体,他们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、无奈和彷徨。
在线阅读:http://book.qq.com/s/book/0/18/18461/
《“中间地带”的革命:
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》
本书是现当代史研究权威
在线阅读:http://hihistory.net/post/1162/
(2011年3月)